《史记》记载了周幽王的荒淫无度和其荒唐的统治行为,他不仅沉溺于奢华的生活享乐,更偏爱冷艳的美女褒姒,以至于废除太子姬宜臼,想要立褒姒所生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。为了博得褒姒一笑,周幽王甚至点燃烽火,期盼她露出笑颜,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行为变得极为荒谬,诸侯们逐渐失去了警觉,甚至开始对周幽王的虚伪和无所作为产生怀疑。最终炒股配资网站识必选,在姬宜臼的外公申侯联合曾侯和犬戎的支持下,发动了对周幽王的反击。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,诸侯们已经对此不再反应,而犬戎趁机攻占了镐京,杀死了周幽王,西周灭亡。
西周灭亡后,诸侯们推举姬宜臼继位,称为周平王,开始了东周的历史。周平王在看到镐京的废墟后,决定迁都洛阳,这一迁都标志着东周时期的开始。然而,东周初期并没有稳定下来,相反,迅速爆发了两件震动天下的事件。首先,周平王与郑国的郑庄公发生了“周郑交质”这一奇异事件,双方互换质子,试图通过这一方式建立联系。接着,郑庄公与周桓王发生冲突,郑庄公在战斗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,差点将其置于死地。
展开剩余74%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,姬宜臼虽然是被诸侯们推举上位的太子,并且继承了周王朝的王位,但为什么郑庄公敢如此大胆地对待他?为什么东周王朝的局面如此动荡,政权不稳?实际上,《史记》中司马迁认为西周灭亡的原因,归结为周幽王的荒淫无道以及废嫡立庶,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,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西周实力的逐渐衰退。
历史中,许多王朝的灭亡都与国力的衰退和君主的失控密切相关,而西周的灭亡同样如此。司马迁本身崇尚儒学,倾向于从君主的道德角度来解读历史,但他忽略了如实力对比等更为直接的因素。在《夏本纪》与《殷本纪》中,司马迁提到夏桀因不修德而败于商汤,商汤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他修德得到了诸侯的支持;在周文王时期,他的道德修养促使许多诸侯反叛暴君纣,投奔西伯。因此,司马迁在描述西周灭亡时,将其归因于周幽王的“无德”,显然有些片面。
但从历史资料来看,西周的灭亡真正的根本原因并非周幽王的德行问题,而是整个西周王朝的国力衰退。在《史记·楚世家》中,司马迁提到周夷王(周幽王的曾祖)时,西周王朝的实力已经开始削弱,部分诸侯开始不朝见天子,并且相互征伐,局势动荡不安。《竹书纪年》中的记载进一步指出,周懿王在位时,西戎入侵了镐京,导致西周王朝不得不将都城迁至槐里,这一事件也突显了西周当时的国力问题。
西周的衰退并非一朝一夕所致,西周的灭亡是逐渐积累的结果。从《竹书纪年》的记载来看,周幽王时代的“烽火戏诸侯”故事并不成立,因为烽火系统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,西周并没有这一制度。这说明,司马迁在编纂《史记》时,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,可能是依据战国时期流传的故事进行创作,从而影响了历史的真实呈现。
另外,清华简《系年》记载了周幽王娶了申侯之女为妻,生下太子姬宜臼,后来又娶了褒国之女褒姒,生下了姬伯服。周幽王意图废掉姬宜臼,立姬伯服为太子,这一举动激怒了姬宜臼,导致他逃往外公申侯家中。这一变故让周幽王更加恐惧姬宜臼争夺王位,并最终亲自带兵攻打申国。申国虽然是小国,但申侯结交了曾侯,而曾国逐渐崛起,和犬戎结盟,形成强大的反击力量,最终导致了周幽王被杀,西周灭亡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是《竹书纪年》还是其他史籍,都没有提到“烽火戏诸侯”这一事件,从逻辑上看,这一故事并不成立。司马迁在其《史记》中加入这一段,显然是根据战国时期的流传故事进行了创作和加工。
周幽王死后,申侯与其他诸侯推举姬宜臼继位为周平王,但随后的政局并不平稳。历史上曾出现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,除了周平王外,还有另一位称为周携王的天子存在。根据《左传》和《竹书纪年》的记载,周携王在幽王死后被推举为天子,并在21年的斗争中与周平王争夺王位。最终,周平王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胜利,然而他为换取支持,不惜让步,允许郑国、晋国、秦国等大国瓜分周王室的领土,最终导致周携王的失败。
从这些史料来看,周携王的存在以及“二王并立”的历史并非空穴来风,司马迁却在《史记》中有意忽略了这一事实。可见,周平王的成功并非仅凭道德的优势,而是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进行妥协,牺牲了周王室的利益。最终,东周政局动荡,王室失去了威信,局势急剧恶化。
综上所述炒股配资网站识必选,西周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根本原因是王室的衰弱,周幽王的废嫡立庶直接导致了父子反目,最终周幽王被杀。而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故事并不成立,周平王继位后的政局动荡,则是由于他通过不当手段换取支持,导致了周王室的威信丧失,最终东周陷入混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